电梯安全部件
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

全国批发咨询热线:
86-0570-4013168
4888556
当前位置:首页 » 电梯百科 » 过度电梯维保反而有害

过度电梯维保反而有害

文章出处:admin发表时间:2018-05-03【
近期,由于“电梯事故”频发,电梯维保单位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今年7月,杭州市某小区发生电梯致人死亡的惨剧,随后杭州电梯事故技术鉴定小组出具了鉴定结果,“维保单位对电梯维保不到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也基本上是目前已知的各类电梯事故报告中,最常见到的说辞。
然而,“维保不到位”的说法本身存在标准模糊的问题。没有按要求维保属于维保不到位,那按规定维保了,但是维保项目与要求里面没有涉及到引发事故的那项内容,算到位还是不到位呢?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孙顾问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这样的案例。“某特检技术机构”对检验合格、正常维保、通过了2015年开始的“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排查的123部电梯进行制动能力抽查,发现仍有8部电梯制动力严重不足,占抽查总数的6.5%。
“我询问过当事电梯检验员与电梯维保员是什么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制动力检测要求!”孙顾问在文章中透露。
正常维保的电梯尚且如此,而不到位的维保背后,则充斥着使用单位为省钱不维保、维保行业低价竞争、维保质量难保证等种种乱象。
维保的“15天频次”从何而来
2015年7月26日荆州电梯事故发生后,公众对电梯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提高,“电梯至少每15天要维保一次”的规定被大力传播。但实际上,每15天一次的维保规定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属于过度维保。
业内人士介绍,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在用的电梯数量有340多万台,一部10层楼的住宅电梯,符合规定的日常维保一次就需要大概2个小时。每月这种频次的维保工作量太大,维保人员根本忙不过来,责任感不强的就应付差事,导致维保流于形式、质量低下。
他认为,相关监管部门最好尽早放开这些以时间为基准的维保要求,把基于时间的维保原则转化到基于设备状况或基于风险的维保上来,以鼓励企业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大幅度减少维保的频次,降低维保的人工成本,从而节省社会的劳动资源。
如何科学维保
目前维保属于微利行业,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频繁维修造成的成本压力会使得维保企业和用户都难以承受。
据悉,国际上一般采用的是基于风险或设备状况的预防性维保方式,设备采用了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视和维修专家系统,不但维修次数大大降低,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也可以大大提高。采用基于风险或设备状况的维保会促使企业提高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减少设备的维修次数和成本。
但是,维保对于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十分重要,但维保不应是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在技术和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需要人为操作的维保工作,而将重点放在产品本身品质的提升上。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公众接收到的主要信息仍然是“电梯安全隐患主要在电梯维保”或者“如何正确乘梯”、“如何自救”等。而电梯本身的设计和制造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却鲜有追问和解。